当前位置:首页 >>侨界人物

张树林:翰墨染树林

发布时间:2015-4-13 10:58:16      点击: 35145

稿件来源:日照新闻网(黄海晨刊)记者 田文佼 实习生 陈麒宇

□张树林简历
   张树林,字若木,斋号“师海堂”,著名书法家。1956年9月生于山东曹县。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1992年调任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文联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创作评审委员,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山东书画院高级画师。日照市书画联谊会副会长、日照市十佳书法家,日照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兼职教授。师承当代名家张海先生,多次受蒋维崧、魏启后等名家指导。国画受教于国画名家南开大学陈玉圃教授与王熹先生。作品发表、出版于国内外诸多专业报刊杂志及书画专辑中。多次入选全国大展、省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展,并多次获奖。作品被文化部、中国军事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等权威部门收藏。多次在日本、韩国举办个人展览,赢得广泛好评,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
   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血脉中流淌和传承。书法以其简约的点、线、神韵与极具变化的造型魅力,卓然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在这黑白分明的点线组合世界里,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和传奇,而著名书法家张树林便是当代书法浩瀚星海中一颗璀璨之星。
少年沾笔墨天赋成自然
   1956年,张树林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书香门第,祖上多是私塾先生或一方名医,曾祖父是清末秀才。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家中藏书颇丰,《张仲景》《伤寒论》等古籍、碑刻法帖等都是幼年树林爱不释手的读物。他痴迷于小楷的典雅秀逸、工整之美,甚至连祖上用小楷抄写的读书笔记和书信来往、以及前人治病药方和民间治疾验方等,他都如视珍宝,陶醉其中。
   张家父亲能文善书,张母能“舞”巧女工也在当时村中传为佳话。父亲的毛笔字在十里八乡很叫座。每逢腊月,父亲便开始忙着给村邻写姻帖、春联,而研墨拽纸的活儿总少不了树林。逢父亲小憩,树林便执笔替写。耳濡目染,张树林写得越来越有模有样,后来张父便将写春联的事全由张树林代理。张树林勤练善悟,不知不觉中练就了一手深受乡邻赞许的毛笔字功夫。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时逢饥年,吃饭是最大的问题。懂事的张树林为贴补家用,每逢腊月,他总是早起,背上一捆写好的字画、春联,步行十几里地到周边的村庄赶年集。天刚蒙蒙亮,他就已经将自己的摊位布置好:三四米的地上摆满了写好的春联,在身后的两棵树间拉根绳,挂满他平日里赶制的四条屏、老虎、福寿中堂等字画,自己租一张简陋的小桌子,现场挥毫,现写现卖。张树林的摊前没有吆喝声,却往往挤满了人,应接不暇,起笔落笔纯熟扎实,书者意气风发,看官赞不绝口。而每次赶集市,他的春联字画不到半晌功夫,就会抢售一空。
   小小年纪的他为拮据的家庭状况分担了一份力,也解了父母的燃眉之急。
   不过几年,文革“大张旗鼓”地来了。他常常通宵达旦地为人写大标语、抄大字报。“起码能换来一顿美餐,”张树林说。
   令他没想到的是,当时让他能吃上一口白面馍馍的芊芊毛笔,将伴随他一生,书写了他翰墨飘香的辉煌。
天赋赢得机遇勤奋自有收获
   高中毕业时,张树林应征入伍。在临行的前一天,邵庄人民公社要求张树林留在公社担任文书通讯员工作。
   文革仍在进行。生活的艰苦和家境的贫寒,让张树林觉得,及早解决温饱问题减轻家中父母负担是当务之急。于是,他留了下来。
   在邵庄人民公社,各种会议通知、准备工作,上传下达,文革标语、大字报的书写、刻钢板、印文稿,成了张树林每天不停歇的工作内容。公社驻地内的各个单位、工厂、学校、教委、卫生院等十几个社直部门,下至三十几个村队,张树林成了公社与这些联系点的通讯联络员。那时候村队没有电话,张树林便每天都奔波在路上。由于工作繁重,公社出钱给他配了一辆新自行车,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工作起来也更加卖力。
   在那个政治挂帅的火红年代,大会小会几乎天天有。而张树林作为公社唯一一个通讯员兼秘书,每次开会都要为领导准备好讲话稿、书写会标,扩音器材、桌布台布、打水、领导座牌都要他一个人事先准备齐全。
   在公社工作的那几年是艰苦的。“那三年时间,是我最难忘的,也是最磨炼我的三年。农民的孩子,人民公社看重咱,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我感谢那时候的艰难与磨炼,让我觉得以后做什么都不再感到苦和累。”
   “不忘吾少清苦二十春”,是后来张树林为纪念那一时期的经历而篆刻的一方印章,以此让自己铭记那段岁月,自励自警。
   三年的历练并没有让张树林放下手中的笔,反而更加坚定了以后要走的路。农村公社的工作虽苦,但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为张树林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工作毅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1976年,曲阜师范大学招收首届艺术系学生,曹县分到了一个名额。通过考试,张树林从30个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张树林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曲阜读书的张树林如鱼得水,春风得意。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拼命三郎”就是那时候学校里的师生给他起的绰号。
   “那时候学校规定晚上九点必须熄灯休息,为了不让老师发现,我就等夜里同学们都睡下了,再悄悄地起来到教室学习,练字画画。”张树林如此地废寝忘食,认识他的师生都说,“张树林这个人,他着魔了!”
   大学毕业后,张树林被择优录取到了曹县文化馆,一边搞书画创作,一边辅导群众文化。在县文化馆,他一共招录了六期学员,亲自授课,认真辅导,培养出一批爱好书法和美术的青年人,在曹县颇有影响。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张树林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令很多学生和书画界同仁敬佩。无论参展还是别人所求作品,他都是一丝不苟,每件作品都要写上三遍,直到满意为止,有时因一个字甚至一个笔画不满意,就作废。
   “你看我写得好,我还不满意。满意是暂时的,艺海无涯,追求不止。所以我天天在练习,在努力。书法涵容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书画艺术形式不同,但理相通、博大精深。我练书法,不光着眼于内功(即临帖的熟练),更着眼于字外功夫。字外功夫很多,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形态间的融会贯通,尤其是大自然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与启迪。”
   春夏秋冬更迭交替,风雨雷电变幻无常是为天道变化;世间百态,喜怒哀乐,是为人道沧桑。这都应是字外功夫。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张树林说:“书法的功夫不只在字内,更在字外。”
   古人讲学书画应“废纸三千”。张树林练画习字的纸张岂止三千!他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技艺不是凭空而来。十年磨一剑揭示了一个永恒的道理,各行各业没有十年的辛酸,出不来面貌,更谈何神采?”
新章流异彩古墨宿精英
   1982年,由张海先生主持的河南书协开办函授班,这是当时全国第一家书法研修班。张树林报考了。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张树林得到了老师的垂爱。1983年毕业时,他的毕业作品得了函授学员结业创作的一等奖,并被推荐到《中国青年报》发表。这一次,张树林声名鹊起。来自全国各地的书信和求字信件铺天盖地而来,他每天都能收到三四十封信件,在当时的曹县掀起不小的轰动。
   这一成名,便一发不可收。张树林从曹县走向了全省乃至全国的书法舞台。
   紧接着,全国各地的书法大展、大赛接连不断地举办,张树林着实参加了不少,获奖亦是常有之事,曾一度被圈内朋友称为“获奖专业户”。
   多年来,张树林数十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览活动,诸多佳作时常见诸国内外报刊,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省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展,并多次获奖。个人简历、照片、作品分别被载入《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名录》《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世界名人录》等十几部国内外大型辞书。作品被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中国军事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所收藏,并被省、市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有关部门作为礼品馈赠给二十几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际友人。1989年作品入选“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并获三等奖,同年有佳作入选北京中国书画社举办的“全国首届书画大展”;1990年作品在“羲之杯国际书画夺冠赛”中获铜奖;1995年参加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的“张海师生十人作品展”;1998年有8件书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尽管他成绩斐然,但他依然虚心执著,从不显山露水。
   由于对书法的钟爱和天赋,多年来,张树林只是默默地走自己的路,出入古帖,察精微而致广大。他的书法诸体兼备,作品独具风格,着墨彩色别有神韵,笔墨之间洋溢着雄豪之气和浑朴遒逸的神采。
   张树林常说:“精于一则尽善,偏用智则无成。”他对书法艺术的不懈探求是这样理解的:“书法之路是一条艰涩之路,寂寞之道,若没定力,朝秦暮楚,急功近利是难以有真正实效的。真正的书法家是用一生的真情去挚爱、去投入才能蠃得那美好动人的艺术尊容。”
   广博的知识修养和痴情的艺术追求,造就了张树林独特的艺术品质,成为山东书法界的翘楚。林林总总的荣誉得到了,却被张树林尘封在储藏室任其落满尘埃。于他而言,荣誉又有多少意义呢?重要的是艺术,是自己对美与真的探求。“松竹经年翠,桃李一时荣。研习书法艺术是一辈子的事。学书是一个慢慢修炼的过程。在我这三十多年的书法之路上,除了探索不止的临池功夫外,更融入了自己的心性、情愫与灵魂。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不懈、精益求精,更求气度,求境界。”张树林如是说。
任意千般色归真一本泓
   1992年,张树林作为引进人才,来到了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担任文联主席。
   他说,这里有海,海纳百川,大海会让他的心变得豁达和宽广。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名由“不夜轩”改为“师海堂”,寓意书法需融入百家,做人也要有容量。
   书斋“师海堂”亦有对恩师的敬意与感恩。
   习书之余,张树林先生也时常画画。自古文人多爱梅兰竹菊四君子,张树林也不例外。他也画荷,画故乡的曹州牡丹。
   “我以书法见长,画画略知一二。书画本来同源,我的字中常有画意,这样字更活,笔墨更灵犀,亦可助神采。”
   张树林特别好纵情于墨竹题材的作品,“竹子是空心的,象征着人要虚怀向上,迎风傲寒。”比起书法艺术的技巧,张树林更注重的是习字之人的品行。
   眼前的“师海堂”,四壁皆悬挂着他刚刚创作完成的书法作品:“德建名立,天道酬勤”“纯璞斯真美,和善知品行”。那行书浑厚朴拙、雄奇独出,亦见其功力深厚;草书如流水行云,自然多变。古人曰: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张树林照如是说,亦如是做。
   张树林亦善篆刻。在他的作品中大部分印章属他自制自用,其印文亦颇见风趣和意蕴。他的常用章如“天道酬勤”“无愧吾心”“诚毅”等,从中不难读出张树林先生的心志所寄、品德所附。
   清代刘熙载曰: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这也呼应了张树林强调的“情感对艺术的重要作用”:“书法行笔,处处有情,离开情,无从谈艺。不论是书法、绘画,还是篆刻,都需要情趣。需要融入感情。大凡艺术均以情为主导,否则便不能感动观者,形成共鸣。一个无知麻木之人,一个无真情之人,一个心地不善之人,无法写出好字,也无法刻出好印章。”
善心寄胞难义举动邦邻
   张树林先生的书法艺术与人品,可谓是雅俗共赏、德艺双馨。求赏者甚多,收藏者甚广。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港地区的客人藏之者众,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
   2008年夏,汶川大地震后不久,张树林先生应韩国企业家韩泰科技公司董事长河太逵先生的邀请,赴韩国富川市举办“张树林书法、水墨画展”,画展取得圆满成功。开幕当天,富川市长洪建杓亲自到现场发表贺辞并剪彩。韩国华侨协会原会长、韩国总统御医、中韩建交使者,年近耄耋的韩晟昊老先生也亲临现场道贺,来自富川市各界人士、当地书画爱好者等近百人参加了书画展开幕式。义卖作品三十八幅被当场抢售一空,张树林将当天所得义卖款全部捐与四川地震救灾。
   次日,韩国的《华人商报》《富川日报》均发表重要报道。富川市长洪建杓单独接见了张树林,并对张树林先生为同胞救灾,书画义卖之举给予褒奖。
   回国后,张树林却对此事缄口不言。“家国有难,作为艺人,尽我微薄之力,是我义不容辞之责任。我本意是善举,既然已时过境迁,便没有必要宣扬。”面对事后媒体的采访,张树林淡然婉拒。“谁将热血蘸毫锋,执笔腾云舞玉龙。字里行间凭洒脱,飘香墨迹尽从容。”这是一位名叫张茂新的书法爱好者在欣赏罢张树林先生墨宝后的感怀。春华秋实。如今的张树林已至花甲之年。他的书法也由年轻时的不羁,变得心手双畅、信手天成。闲暇时的他,喜欢亲近自然、走入山水,钓鱼怡情。每年春节他都为群众写春联送字画。作为书法界的领军人,他以不断发现、提携新一代书法界青年为己任。他始终以淡定的心态去善待生活和人生世事,以求得心灵安闲、精神的充实。
   时光流转。张树林从鲁西南调来日照不觉已有二十三个春秋。翰墨结缘,他已完全融入了日照这座海滨小城。他的作品更是家喻户晓。无形中,他用他的质朴与真诚,为这块土地的开发与建设、招商引资以及精神文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现在,张树林先生的书法艺术已步入了他人生的成熟期。“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人们期待张树林先生在日后的岁月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书画作品。

 

Copyright (c) 日照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198号  邮编:276826

联系电话:0633-8781445  邮箱:rizhao_ql@tom.com 鲁ICP备14019708号-1